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人們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征的隸書稱為“八分書”。亦稱“分書”或“分隸”。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才在典籍中出現(xiàn)。其中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曰:“鵠弟子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關(guān)于八分書體,后世的解釋極為繁雜多變,眾說紛紜。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chuàng)造“八分書”。據(jù)記載說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漢代蔡邕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有三體石經(jīng)流傳于世,時稱楷書,也稱為“真書”。
古書云: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就是說王次仲先生(秦始皇時期)認(rèn)為篆書有它的局促性,因此就因勢利導(dǎo),引導(dǎo)分離出了像“八”字一樣向兩邊取勢的筆法,所以叫做八分書,也就是隸書的前身。而隸書與八分書的區(qū)別就好像今天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
又因為八分書的特征,古來比較形象的解釋為取二分篆書,八分隸字(即今楷書,唐以前稱隸(隸有輔佐之意,因篆書書寫不便所創(chuàng)記事之法))和合而成。
張懷瓘曰:“王愔云:次仲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陶宗儀曰:次仲與程邈同時,增廣隸書為八分。
唐張懷瓘先生的論述可以明了:王次仲以隸書(即今楷書)的草寫,又稱章草為楷法。說明八分書的筆法確有與章草筆法相近之處(即燕尾波)。又陶宗儀先生所說,王次仲是與程邈(秦始皇時代篆書的簡便寫法隸書(即今楷書)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代的人物,即都是秦始皇時期杰出英才,且程邈在前,王次仲居后。這點也能作為八分書脫胎于隸書(即今楷書)的佐證。
《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
四體書勢上說,秦代沿用篆書,但因篆字書寫緩慢難成,所以就令擅于隸字(今稱楷書)的人輔助書寫記事,叫做隸字或隸書(這是唐以前的稱謂,唐以后稱楷書),漢代繼續(xù)沿用,只有符璽、幡信、題署用篆書。隸書(即今楷書)是篆書的便捷寫法。而上谷散人王次仲又另作一種標(biāo)準(zhǔn)的書體(八分書,為今隸書的前身),漢靈帝特別喜歡仰慕,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擅長寫這種字,史稱漢隸(在東漢時期,相傳蔡邕曾對八分書做過簡化,今稱隸書)。
王愔《文字志》說:“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文字志說王次仲開始的時候因古代的書體方廣少波勢而在建初中年以隸字(今楷書)的草寫章草為楷法,字勢以左右兩筆相背的“八”字形為取勢方向,自言其中有值得學(xué)習(x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