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培訓中廣義上講小篆,隸書,魏碑,唐楷都屬楷書范疇?,F在多指定為漢字書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又稱正書,或稱真書。
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
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yōu)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還有元朝的趙孟頫。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平常說的楷書四家,顏柳歐趙就指其中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四人。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個人認為中楷寫好了應該練大字,如果方法不當,長寫小楷,形成運指的習慣,一寫大字就走形了。寫字雖然是指碗上的功夫,如果不經過懸腕,懸肘寫大字的練習,就無法將渾身力量集于筆端,揮灑自如。大字寫好了,小字就容易多了。有了楷書的良好基礎,再練別的書體,相對就容易多了。打算在書法上有所成就的話,就從楷書開始吧。